2013/03/16

伊凡‧伊里奇之死 (The Death of Ivan Ilyich)

(圖片節錄於露天"蘭臺藝廊"拍賣)

這本書是托爾斯泰於1886年寫成的作品。(交大圖書館於民國60年以15元購入)

為什麼會出現在我的書單,我回想應該是看了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教授他應該是在有一篇中談論到人生到底想要甚麼,引用了這篇文章。

我也曾經試探著問自己我的人生想要甚麼?!

所以我看了這本書。

我本來是想這位瀕死之人或作者會告訴我們,瀕死之人會如何回想自己的一生,

後悔? 重來? 寫出後悔的事情? 然後他離開前,會不會給我們啟示?!

什麼是人生的目標?!

(當然沒有正確答案,但是他會不會教我們如何思考)

但是沒有!

或是說這本書討論的是對死亡的態度。



文章是說(雷):

一位法官,因身體不適也找不太出毛病。只能慢慢走向死亡。

述說這段日子中,他對妻兒、醫生、僕人的"虛偽"感到厭煩,

女兒說: 父親我很同情你,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受苦...

伊凡對醫生說: 你說了一大堆...我只想知道我會不會死; 醫生:....(無言+官腔)

(附帶著你可以看出醫生或法官對當事人都保持超然的態度且相信自己的專業,

但是當事人(病人或罪犯)的心情,他們有時視而不見)

最後,他欣然接受死亡並離開。

不知到是這民國60年的翻譯不是很好懂,或是我自己程度未夠,

我不很理解他接受死亡的過程(僅短短3~4行字句)。

(網路上有說明到作者寫出了面對死亡的幾種面向,這裡我不想記錄與討論)

雖然這與我看書的目的有點南轅北轍,

但是到是不失為一篇書寫內心的寫實短篇小說。


-------------------------------------------------------------------------------

看完這短篇我就在回程的火車上睡著了,

醒來後已在苗栗站。

右前方站了一位年過80的老先生,雖然是對號列車,我收拾了行李就站起來讓座了。

伯伯他接受了我的好意且開始"打探我的身家"。

以伯伯對我的就讀學校有興趣,且可以說出"每個大學都有特色"的幾句話,

我十分肯定他是位公務員。

(以他80以上的歲數仍滿臉通紅與散發光澤,看似為一個有福之人)

我反問他是不是位公務員啊?!

他說他是國中退休校長~~~(失敬失敬)

離開前他謝謝我並祝我好運。


恩~人生的意義不就是這樣,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


不過話說回來,我坐過多年的對號與非對號列車,

看過無數"讓位"百態,

也看過新聞上很多手機側錄,有時候是不讓座的人本來可憎,

但是有時候也不是這樣。

有時候需要的時候你必須 開口請求幫助

如果你不願意放下身段請求幫助,過錯怎可以都怪罪在不讓位的人身上。

殊不知他可能也有隱疾。

我的觀點是:

1. 該讓座就要讓座,自動自發

2. 如果你需要幫助又沒人幫忙,請發出請求,不要在你認為該讓座的人前面扭捏作態。

3. 只要願意發出請求,絕對會有有能力的人來幫助你。

我好像離題了!這不是讀書心得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